冰鉴 · 02/11/2008

冰鉴七篇之研究 神骨篇

绿园主人编 蒋文正评注

书的介绍:
冰鉴一书,由来甚古,著者不知何许人,以词藻美丽,行文简洁,故为学院派相家所重,并奉为圭臬。不过有一利则有一弊,以其行文太简洁,及太著重文字之优美而失其详尽,故令人理解不易。且一向被视为必读秘本秘笈,辗转抄录相传,错误渐生,更令学者无所从,有书等如无矣。
清之曾国藩氏,以善相闻於朝野,斥一般相者只顾皮相而不及心相及行为相,是为下品之术,曾氏则极力推许是书「冰鉴」。惟曾氏以一国重臣身份,未暇为是书阐解注释,或起码未见得有流传,而注有流传者,先有广东袁树珊,後有台湾绿园主人夏铁肩。
袁之注释,嫌其太简而略。而香港命相界前辈苏朗天先生,亦曾有文章发表论及是书,惟只是简略一文,粗略评述一下而已,总不及绿园主人之详尽而细致也。
绿园主人之文章,发表於五○年代初,距今已卅多年矣。原书已绝版多时,市上不易购得。今文正以一代名著,不忍其烟没,且抱共同研究之心,将藏书分期发表,以飨同好,并配加个人按语,非敢作狗尾续貂,只图抛砖引玉,望四方大雅君子,踊跃发表高见,以期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矣。
绿园主人、原名夏铁肩,生於民国五年,幼承庭训,好儒书,慕相学。具忧国忧民之心。抗战中期,卒业陆军官校,以优等成绩而历任党政军职务。好相术,公余之暇,以观人而自得。後更得萧基教授(字剑胆)指点,技乃大进。而致其孟飞精进者,则为结识「果一大师」,法师俗家姓郑,原为秀才,从军後投军阀吴佩孚手下,与夏氏稔,为当时相术名家。夏氏得其技後。技更上一层楼,相天下英豪,言皆有中。一九四八年赴台,为生活而设砚台北,问津者甚众,名噪一时。兼任写作,先後有「人伦大统相人术新释」及「冰鉴七篇之研究」两书。皆畅销海内外,门下从游者甚众。
现本人所推介者则其中之一书,虽未经夏前辈面览,但以前辈高人,当谅小子後学,抱发扬先民遗产知识之心,不敢挟秘本而自珍也。

 

神骨章


蒋文正按:第一句之「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此句本港前辈苏朗天先生与绿园主人有不同之见解,苏先生之文稿刊於其著作「掌相谈」一书中。
而本人之意见,即认为这句是说,看相必须看眼神,此为第一要务,其形相无论怎样美好,如双目无神的话,一切便等於零。何以有榖和糠之分别?一粒里面有米粒的榖和没有米粒的糠,外表来说差不多的,但如懂得细看便有很大之分别与不同。
心相既为第一法则。所以有第二段之论神,「所谓清浊易辨,邪正难辨。向人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等句,都是观察眼神之方法与要诀。世除袁天罡相眼十四法外,冰监可谓大力提倡相神之一篇著作。而跟住的骨有九起,与最後一章第七篇「气色」,均为学相者不可缺少的知识,与一般只懂论眼睛鼻子大小等皮相之技术,相距不可以道里计矣。

第一篇 神骨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所谓也;山骞不崩,惟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此章总论「神骨」,人之「神」,望之俨然,触之无物,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故设譬以明之:谓谷之「神」系蕴而藏之於米内:糠乃榖之外皮,米则为谷之精髓,骨皮既凿,则「神」存於髓;初未随谷皮以俱去也。因之,最初含米其名曰「糠」之时,固同一「皮」也一,然相差何可以道路计?於此可获证明,「神」之为物,实不可须离也。
骨乃人体之干,附著肌肉,保护内脏,支持驱体,以为运动者也。人之有骨,正犹山之有石。骞者亏也,山骞而不崩,石之上也,以此说明骨於人体之重要。
眼为「灵魂之窗」。智慧愚贤不肖,靡不於眼间毕露无遗。眼与五脏相通,与肾之关连影晌尤为密功故两目精光照人,当为活力充沛之徵。两眼者实活力与智慧之寒暑表也。故曰:「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
人体骨骼,形状大小不一,周身凡二百有奇为胶质与石灰质而成故有软硬之别。骨相法,史记有云:「贵贱在於骨法。」而必曰:「一身骨相具乎面部」者,盖面为一身之表头为诸阳之首,九种贵骨,皆汇於是也。
「他家」者,系有别於高级智识份子而言如农工商及技艺杂流也。与智识份子论相,可先察其神骨,犹之开门见山。视其形势窄深雄壮否。蓄山之形势。未有雄壮而无来脉。窅深而无根基者也。至若他家。则必须细察其身体手足发肤籍以取舍其长短也。


相家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敌,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於清,不可不辨。
此章论神之清浊邪正,系就神舍於目而言,亦即上章「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之演释。设察动静於身体上,则入歧途矣。清浊乃指两目之清浊,邪正则仅指清中之邪正,浊不与也。故曰:「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孟子曰:「存乎仁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此视其清浊,而办其邪正也。又曰:「听其言也,观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此察其动静,以辨清中之邪正也。故曰:「欲辨邪正,先观动静。」
「动」指运用目力之际,「静」指未用目力之时。含珠者,光华内蕴,目有真光,如一颗明珠,含而不露。不发者,应人接物,慈祥恺悌,如春木茁芽,生气蓬勃。若无人者,譬之虚堂悬镜,幽谷出泉,湛然而清,寂寂而静。若赴敌者,煞藏於肉,威露於外,如射者目视其的,不呆不流,至正至端。至所谓澄清到底者,盖指内外如一,能持之始终也。然若无人者,逊於含珠,若赴敌者,逊於水发。圣贤豪杰之分在此。
「萤光」言光之小而闪烁不定。「流水」言两目虽清而不免於流。有此必善伪饰而奸心内萌。即所谓「败器」是也。
半睡即假寐,鹿骇谓多惊。「别才」指有智而不循正途。夫假寐所以养神,深思所以图巧,而虑人窥破,遂如鹿自惊。即所谓「隐流」是也。「隐」者不发,「流」者作伪而神外驰也。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疏处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此章论神存於心。观人之神,须自外而内,向其心深处搜索。凡人之精神,有勉强自然之分。勉强者,往往故作抖擞,而力不继,见之甚暂,其神不足,故曰「断」。自然者则无心作态,力终不绝。见之於久,其神有余,故曰「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即屏除杂虑,以静待动,亦即养气练性之理也。大抵小心者心慊而气馁,凡事愈傎重而愈脱略,愈周密而愈疏阔不了矣。大志者直养而无反顾,譬之作画,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总之,一为神不足,一则神有余,而皆存於心而显於外,二者均须向内处看。至若落落大方,或斤斤自持,是得意与失意时之情态,不可不察。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扶起。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此章述头部九贵骨之名称。天庭骨在发际,天庭之下,司空之上,必其势丰陆而起,然不可作凸字形。枕骨乃後脑之骨,前与印堂相平。枕骨凡一十八般,有一即有贵相,或仅有骨微起,亦主禄寿,无则不达。必骨气充实,愈显则愈贵矣。佐串骨发於颞颅部,即鬓骨也,其峰斜上插入小儿总角处,有骨似角,谚所谓「头角峥嵘」者是也。

骨的色质
太阳骨起於两眉之尾,根在太阳穴,须直线上升,达於边地,以细显为贵。眉骨即眉盘骨也,陷者奸邪,高者狂傲,须骨棱不露,隐然如犀角之伏而起也。鼻骨即由年寿以至山根,上连印堂中正,若芦笋竹芽,挺拔而直起也。颧骨若不得而起者,言其有力有势,插仓入鬓,不尖不紧,不偏不反,不浮不露也。济南刘鸿均前辈尝释此句之义去:「譬诸二人之力,可抬三百斤,今有四百斤之物,令二人抬之,必然抬之不起,但二人血气方刚,非抬不可,其弯腰上肩,用力强起之时,即颧骨苦不得而起之势也。果若抬得起时、则颧骨上抗之势成,不足表现矣。」解释极为贴切。顶骨平起者,言其平正不突兀也。项骨平伏起者,谓脊骨连脑,而项有余肉,所谓虎项也。
古印度阿利安时代之佛教徒,亦有研究骨相者,然及於全身,重在两手,却疏之於头。
十九世纪初,有德人「伽尔」尝创骨相学,办识人类头盖骨之形状,决人之性情,以之推测一生事业成败,所论与此篇有甚多巧合之处,可见中西同一理也。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总之,头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为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此章论骨之色质。骨之色,按六气而来。六气者:青龙朱雀勾陈腾蛇白虎玄武也。有佳骨,自有佳色,所谓「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眉」,即此意也。
六气中以青为美,然青色有吉有凶。如翠羽者生,如篮靛者死,如绦绘蚕明者,则主吉庆。此云「面以青为贵」,盖指青龙之气而言。紫者,黄中濦红,如绦线乱盘,别有一种光彩也。白者,如白脂白玉则吉,如枯骨傅粉者凶。此云「白斯下矣」。系指枯骨傅粉者流,不可与白脂白玉同日而语。然年青人之面,如脂如玉,而眉宇间无英姿风釆者,亦下品也。
固然「头上无恶头」,但必须相互联系,否则骨法难佳,而气势不贵,只是碎骨,不得不逊一筹矣。头大而天庭有缺陷,不唯「终是贱品」,且主初运刑伤破败。串骨前章已有解释,设使头之圆者,其太阳两穴之上,辅弼骨高起,亦不至为孤僧,因串骨之根,多与辅弼骨相联也。按辅弼骨在太场穴之上,百会之前。
「鼻骨犯眉」,谓两眉为鼻骨所冲。「犯眉」与「连眉」,其义初非一致,鼻骨由山根双分而上侵眉心者谓之「犯」,鼻骨由山根双分与两眉双接者谓之「连」,文人有此,尚主荣贵也。
  「颧与眼争」是指颧峰贴紧眼尾,而高又过之,如此则既侵阴阳之位,复障日月之光,故子嗣不立,亦即所谓「颧峰凌眼」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