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09/11/2008

浅淡人相学

实证相理学(人相学)概述
我国人相学起源于「中医学」,融会「遗传学(含基因学)」及「生理学(含解剖学)」为理论基楚。黄帝时期之风后氏为人相鼻祖,因此我国之人相学可谓历史悠久而博大精深,不仅能观察其人之健康、智慧与个性,同时能判定其人之富贵贫贱、妻财子禄、寿夭刑克及流年运程,不仅能为国人作分析判断,也能为世界所有人种作分析判断。因人相学在科学的检验下,已证明其具备逻辑性及一般性可放诸四海皆准,也可以说人相学乃是一种没有国界不分种族,为全世界所共通共有的学术。
中国人相学强调「德先相后」,德者即修持之意,亦即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一个人先天遗传要好,更要注重后天的修持,即「相由心生,相逐心灭」的道理。吾人不相信命运,人相学亦无宿命论,但一个健康、个性、智慧优良的人其人生旅途必是「少劳多获」意即付出十分努力可得十分以上之收获。反之,健康、个性、智慧不佳之人必是「多劳少获」人生必然倍增艰辛。
人相学者为人看相是根据「受命说(遗传学)」作为理论基础,同时将中医学「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立论作为印证方法。即是有什么样的遗传,就会有什么样的脑细胞数量和脑细胞的排列程序以及五脏六腑质量和五脏六腑的着床位置,及骨骼精髓和骨骼外形,然后形成什么样的头、面、身、手、足长相,和不同的健康、智慧、个性,以及不同的婚姻、子女、寿夭和祸福等,最后人生的收获成就皆不相同。而看相即是以眼睛观察及手的触碰以了解人体骨骼、体态、轮廓、气魄、精神、须眉、气质、性格、肤发、气色、肉色、肥瘦、甲齿、纹痕、痣斑,并且以听觉去鉴别声音语调以了解别人的健康、个性和智慧状况。
相理(人相学)及命理(民俗算命or星座论命)是截然不同的论命方法,具体而言人相学是「实体论命」,而民俗算命则是「拟制论命」。因为人相学是就人之健康、智慧、个性及修持四者加以评断的论命方法。换句话说人相学认为健康、智慧、个性为命运三大内涵,其人有好的遗传及培育,就有好的脑组织及五脏六腑,然后就有好的五官六府和好的健康、个性、智慧,若再配合正确的努力方向,其人就有好的命运,此种方法具体科学符和逻辑。而「民俗算命」则不同,他是根据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拟化」为天干地支四柱,或「拟化」为各种星宿当宫,然后论以五行生克制化之理,而论断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拟制者假设也」,假设论断之结果偏离科学逻辑缺乏一般性及适用性当然不能与实体论断之结果相提并论。
中国人相学与西洋相人术不同,西洋相人术乃起源于「性向学」,并以「性向学」作理论基础,而以「统计学」与「心理学」为验证方法,以分析其人之个性、心理、性向为主要任务,其建设性如同性向测验。而中国人相学则以分析其人一生之穷通得失及六亲否泰为主要任务,前者不会论及流年和气色,后者则以流年和眼神、气色为验证方法。
吾人研究相理,并非探讨空幻虚渺的命运,目的乃在「认识自己」及「见相识人」,前者意即认识自己的脑部组织与内部器官结构的优缺点(或称为个人智慧、健康个性之优劣。如为优点可全力应用发挥增加人生获利,缺点则应及早改正减少人生的损失),认识了自己即掌握了命运,然后才不会贪多急进,才能把握人生的方向不致盲目奋斗迂回奔波,徒耗时间精力。后者处在现今人际关系复杂的工商业社会更属重要,尤以从事工商业的仕女们更应具备「见相识人─知人、知面、要知心」的常识才不会吃亏上当。人相学的立论学理
根据中国故有的物理学格言「有诸内必形诸外」,吾人之耳、目、口、鼻、舌五官和五脏有密切关系。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的记载肝开孔于目,心开孔于舌,脾开孔于口,肺开孔于鼻,肾开孔于耳。吾人可透过五官的审视,内诊五脏的情形。
怒、喜、思、悲、恐五种感情的变化被称为五志,其与五脏的机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的记载,五脏再生五气,即怒、喜、思、悲、恐。所以肝生怒、心生喜、脾生思、肺生悲、肾生恐。心有恙者多嘻笑、肝有恙者多动怒、脾有恙者多愁思、肺有恙者多悲观、肾有恙者多恐惧。
心脏为精神的中枢,统帅一切的生命活动。根据〈灵枢〉的〈邪客篇〉中记载「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存所」。并且表示心透过神来指导五脏六腑以主宰一切的生命活动。吾人心脏部份衰弱时便会心悸、恐惧、失眠、健忘、谵语、悲伤、狂喜等精神状态混乱。心脏内五行属火,火物质光合色别为红色,能量属性为燃烧升明,物理属性为「浮性」及「长性」和生命活动的表现、胜利、支配、改变、提升、进步有关。参阅附图,透过山根可观察心脏功能。
肝脏掌握一切预防病源的思虑与计谋要务,且肝胆互为表理,〈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也说明了「十一脏取决于胆」意即人的胆力和识见皆由胆来决断,「谋虑之肝」与「决断之胆」成为吾人行动力的泉源。如果吾人胆衰弱之时,则决断力和行动力降低,如果没有肝的谋虑辅助,则无法实行决断。吾人肝气衰弱时则影响思维活动。肝胆内五行属木,木物质光合色别为青色,能量属性为软韧敷和,物理属性为「升性」及「生性」和生命活动的牺牲、记忆、痛苦、觉悟、脾气急缓等等有密切关连。参阅附图,透过年寿可观察肝胆代谢系统功能。
肾可以贮藏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营养物质─精,进而配合五脏六腑的需求而随时供给,以维持全身健全的活动。亦即赋予全身精力而产生恒心与毅力。肾功能弱的人不但体力不佳精神萎靡恒心与毅力不足。而肾又与脑髓有密切关连,肾气不足之人学习思考力亦不佳。而肾脏内五行属水,水物质的光合色别为黑色,能量属性为冷暖静顺,物理属性为「沉性」及「藏性」和生命活动的信息学习、社交学习、人道学习、恒心、毅力有关。参阅附图,透过鼻准头前端可观察肾脏生殖系统功能。
肺脏依据呼吸作用吸入空气后输送全身,空气一部份又和饮食物的精气合体成为元气,发挥生命的维持作用。依据〈灵枢〉的〈刺节真邪篇〉中指出「真气是由天之气(空气)和谷气(饮食物的精气)所充实。」因此,肺部异常所引致的呼吸不顺除会影响一人处事的性格外,也会出现体力疲惫的现象。肺脏内五行属金,金物质的光合色别为白色,能量属性为坚硬审平,物理属性为「收性」及「降性」和生命活动的分析、负责、个性主客观有关。参阅附图,透过印堂可观察肺脏呼吸系统功能。
脾脏的功能在于运化饮食物、抽提精微之物(营养物质),同时脾脏也担负了体内的津液的搬运工作,所以脾脏功能衰退之时,食物的精气不能遍布全身,影响身体机能及吾人个性的稳定性。脾脏内五行属土,土物质的光合色别为黄色,能量属性为温暖备化,物理属性为「化性」及「和性」和生命活动的拥有、享受、物质得失有关。参阅附图,透过鼻准头可观察脾脏消化系统功能。
额头分为三部,其形质关系着心智能力:
上部观察头脑的功能及脑神经的聪慧与呆滞,表征思考智力。相理无瑕疵者,象征其人脑功能及神经运作功能均佳,具有天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索理解能力。
中部观察脸部肌肉及头面神经的灵活与木纳,表征记忆能力。相理无瑕疵者主其人天生具有强大的记忆力,并象征其人知识丰富。
下部观察咽喉的饮食功能及发音之清雅,表征反应能力。相理无瑕疵者,象征其人具有天生的直觉力和实行力。
从以上的推论我们才能从相理的物质和物理基础,诊断出某些人格如敌对、悲观、易怒、主观、自我、固执、暴力、紧张、多疑、嫉妒、好强、好胜、愁思、孤僻、依赖的倾向。我们也可以了解同理心、行动力、恒心、谨慎、意志力、友爱、慈悲、幽默和乐观的相理上的物质和物理基础。
再根据神经研究专家的论文报告指出,人类的脑细胞中,三分之一与脸部细胞有所关连,三分之一与手掌有关。所以,当一个人的思想产生时,立即刺激到脑皮质细胞,并经由中枢神经传递感应到面部及手上,在这一感一应的情况下,面部皮肤的气色及纹路,就随着电波的交流推动而自然演变。
人的观念、心态、行为、习惯皆与脑细胞运作的电网习习相关,所以透过人相来论断一个人的特质与习惯,是我们老祖宗一直延用的识人之道,不无其道理的。
五官内部联属
一、保寿官:眉毛
1.所属脏腑
眉头属肺、眉尾属肝、眉棱骨与吾人骨髓相连属
2.相理标准
退印、居额、有彩、有扬、根根见肉、尾聚毛顺、眉长过目。
二、监察官:眼睛
1.所属脏腑
(1)肝开窍于眼。
(2)黑睛属肝、白睛为肺、内眦属心、瞳孔属肾、上下睑属脾
2.相理标准
双眼秀而正、细而长、神定而出、神出而入、上下不白、视久不脱、遇变不眊、湿而干、黑白分明
三、采听官:耳朵
1.所属脏腑
(1)肾开窍于耳
(2)耳垂部位与脑组织、神经纟、内分泌及眼睛等内部器官组织相联属。中耳部位与心、肺、肝、胆、脾、肾、胃、大小肠等内部器官组织相联属。上耳部位与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内部器官组织相联属。外耳轮及内耳廓则与脊髓胸腔颈项腰腹及四肢等内部器官组织相联属。
2.相理标准
双耳不论大小,要轮廓分明,两耳厚大整齐端正,垂珠软厚有朝,色白过面。
四、审判官:鼻子
1.所属脏腑
(1)肺开窍于鼻
(2)鼻准头后端与脾脏、准头前端与肾藏、鼻翼井灶鼻中鬲与肠胃及生殖系统,山根与心脏,年寿与肝胆代谢系统、鼻骨与脊背互有联属关系。
2.相理标准
鼻以直如截筒,丰隆润泽,准头圆满,不仰不露,谏台廷尉相辅相应,上下贯通有气鼻梁端正直如截筒,长度为脸长的1/3。
五、出纳官:口
1.所属脏腑
(1)脾开窍于口
(2)上唇与大肠生殖泌尿相联属,下唇与胃消导系统相联属,上下唇内缘与肝胆相联属,口四周之棱线则与脾脏相联属,口内的牙齿则与骨骼相联属,牙龈与肾内分泌系统相联属,舌亦与心脏相联属,口内之喉管则与呼吸系统相联属
2.相理标准
口须棱角分明,形如角弓,开大合小,唇上有纹,上下唇相副,唇之色彩鲜艳。

「观相识人」之学理即透过吾人双眼的观察以了解人体五官、骨骼、体态、轮廓、气魄、精神、须眉、气质、性格、肤发、气色、肉色、肥瘦、甲齿、纹痕、痣斑,并且以听觉去鉴别声音语调以了解别人的健康、个性和智慧状况。
用人唯才,将兵之才及将相之材即一般人所称「素质」之高低,与吾人健康、智慧、个性习习相关。

摘录自 中华民国人相学会会刊 作者:萧湘居士